品羊肉、聊过往……他们这样过三伏
- 来源:百度新闻
- 时间:2023-08-03 07:19:18
上海的弄堂是石库门,是万国旗,是梧桐树,是十里洋场,是车水马龙,是昔日的百乐门,是如今的新天地,是穿着缩了水的毛衣在水头旁用“诗芬”洗发的少女,是窗沿上用破脸盆种着的宝石花,是亭子间里精打细算的柴米油盐,这便是上海的石库门文化,是上海的文化……
——陈丹燕(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上海作家协会理事)《上海的弄堂》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方浜西路,市中心一条再普通不过的小马路,仅长209米,但对于曾久居这里的人而言,哪怕离开再久,也会时常惦记这里的寻常味道。这里的馆子,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,没有豪华的装潢,更谈不上什么精致的摆盘,却可以一直经营下来,靠的正是口口相传的好味道。
方浜西路79号的苏州藏书羊肉馆,就是这么一家看似寻常,味道却让人回味悠长的市中心小店。
入乡随俗的藏书羊肉
“老徐,两碗红烧羊肉面,一碗汤面、一碗干挑。”“哟,又来啦,有数了。”类似这样的对话每天都会在苏州藏书羊肉馆内无数次上演。
老板名叫徐振华,苏州藏书镇人。22年前,老徐举家带口来到人声鼎沸的方浜西路开了店,问及为何来上海开店,他道出了原委:“当时听到镇上有人在上海经营羊肉馆子,很心动,也刚好原来的店要拆迁,索性直接把新店开来上海。”
原来,老徐没来上海前,便在藏书当地开了几年店,后续又做了几年供销社,当然,无论做什么,都和羊有关。“聊起藏书,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羊肉,我们那的人烧羊肉是一绝。”谈及羊肉烹饪技艺,老徐颇为自豪。
事实上,藏书羊肉历史悠久,以其独特的烧煮技艺,令肉香汤鲜、味美可口,深受人们喜爱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、继承和发展,使其形成著名品牌,1997年经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为“藏书羊肉”,实现产业化经营。徐振华也深谙此道,除了养家糊口外,也带着把家乡美味发扬光大的理想来到大上海。
聊起自家羊肉,在上海扎根了二十多年的老徐操着一口带乡音的上海话说:“刚开店时,我们卖的羊肉都不带皮,因为藏书当地都不吃皮的,但上海人喜欢吃羊皮,我们也就入乡随俗,连着皮和肉一起煮。”用他的话说,现在来吃羊肉的,大多是以前住在这附近的居民,“大部分都是老食客,有的食客太远了还会叫外卖,最远的食客住在嘉定,光运费就花了46元,他只认这里的味道。”
好的食材只需简单的烹饪
俗话说得好,一个好汉三个帮,随着徐振华一起来到上海的还有他的外甥许志祥。“我在后厨煮好面后,再送到前面让舅舅切配羊肉。”许志祥边煮面边说。
记者在后厨看到,整个煮面过程行云流水:将特制的阳春面煮熟后,便可捞起放入提前准备好的羊汤内,再根据食客需求,加入白切羊肉或红烧羊肉,一碗羊肉面即大功告成。在徐志祥看来,好的食材只需简单的烹饪,便是一道让人垂涎三尺的美味。
一旁的老徐告诉记者,虽然附近居民所剩无几,但自己依然选择坚守在这的最大原因便是舍不得这些食客,“很多都是关系很好的老邻居,我搬掉了,他们吃面没地方了。”
临走前,老徐还给记者讲了个故事。“朱买臣祖籍今苏州,早年家贫,以卖薪为生。起初,夫唱妇随。朱买臣喜读书,然其妻以读书与期待的好生活无补,并逐渐以卖薪的生活方式为耻辱。朱买臣知其妻不支持其读书,只好将书藏于山中,即今天的藏书镇(cáng,藏匿之意)。藏书镇以制作羊肉美食著名,而现今,藏书羊肉的小食店遍布长江下游各地。所以,正确的读音是藏(cáng)书羊肉。”
店名:苏州藏书羊肉馆
地址:方浜西路79号
记者 / 张益
编辑 / 张姗
图片 / 张益
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
黄/浦/进/行/时
1.烈日下的坚守丨市口清扫店员:被忽略的高温工作者
2.这场红色展览,带你认识“100个最可爱的人”
join us
上观号作者:上海黄浦
关键词: